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(Dunkerque)



克里斯多夫諾蘭指執導的新作品「敦克拉克大行動」上映後,在歐洲、美國引起很大的回響。

這部片在呈現的方式上的特別之處,在於用非常特殊的三條敘述性的方式,呈現敦克爾克大撤退這個歷史事件-- 陸軍是一星期,空軍是ㄧ小時,海軍是一天。除了軍人之外,停靠在港口的民用船隻,也主動加入了救援陸軍的行列。這三條敘事線看似沒有直接相關,一直要到最後才集大成,匯集為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。

從影片一開始到影片結束,這中間完全沒有任何喘息的時間。觀眾跟著主角菲昂·懷海德(Fionn Whitehead) 的腳步,影片一開始馬上就進入緊張的巷戰,然後再從巷戰撤退到海灘與懷海德的40萬大軍會合。這時候我們看到在海灘上的陸軍,在戰事節節敗退後,等待英軍派遣驅逐艦來載他們回家,但在德軍強大的空軍襲擊之下,英軍的艦隊不斷被擊沉。懷海德和其他許多軍官一樣只想要活著回家,他們用盡各種方式混上船、好不容易搭上了,船又被炸沉,懷海德與同僚前撲後繼地在一次次的考驗中後活下去。克里斯多夫諾蘭沒有用傳統的正邪分立,他沒有用傳統的電影中的道德標準套用在角色身上,而是透過這些戰場上小人物們的求生意志,透露出戰爭的希望。當他們終於經歷千辛萬苦活下來回到英國之後,其中一名士兵覺得很恥辱,覺得自己敗戰,沒有臉面對鄉親父老。可是,他們反而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,這令他們大吃一驚。事實上,正因為英國成功撤退保持戰力,而為四年後的勝利奠定利基。湯姆哈迪所飾演的飛行員在燃油耗盡後迫降敵後雖也被俘,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,他的苟活是未來的希望!

諾蘭讓我們看到,一件事情其實沒有絕對的好壞,現在的潰敗,有可能是將來的成功。因此,很多的事情,其實要看我們要怎麼詮釋他。這部二戰片從頭到尾看不到一張德軍的臉,也讓我們的心思認同與這些戰場上的英國軍官和士兵。這是成功地撤退,帶給世人無限希望。

另外要順便一提的是漢斯季默的配樂,大量使用碼表滴答的聲響,成功營造緊張氣氛,一直要到懷海德在回鄉火車上進入夢鄉才倏然停止,以此標記撤退行動結束。旋律甚少,感覺更像是音效。

說到音效,諾蘭選擇IMAX拍攝,音效則逼真到有若親炙戰場,臨場感極高。透過逼真的道具以及全新的視角,諾蘭在看似難有嶄新詮釋的史實中,開出另一條藝術創作的道路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