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12的文章

【尋找霍騰瑟】(Cherchez Hortense)

圖片
  看法國電影和看美國電影是很不同的經驗,不曉得這是否跟民族性有關聯。美國電影通常有明確的劇情轉折,容易描述,就像美國人開朗大方的個性,但法國電影就不一定了。套句阿道對法國電影的刻板印象描述:「 blablabla 對話多+虎頭蛇尾」雖然不能一概論之,但有時確實如此。最妙的是我經常看過一些法國電影,看時津津有味,看過之後要跟朋友解釋劇情,卻經常不知從何講起。想來那是因為很多時候,法國電影的劇情是一些再生活化不過的小故事,就像巴斯卡‧柏尼采( Pascal Bonitzer )的【尋找霍騰瑟】,藉由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,講述凡人微妙的喜怒哀樂。 主人翁是巴黎某個布爾喬亞家庭。五十來歲的達米安是中國文化教授,太太依娃是舞台劇導演,兩人有一個即將進入青春期,說話犀利的兒子。依娃催達米安去找他爸爸,幫忙解決弟媳一個塞爾維亞朋友的居留問題。偏偏達米安和在國務院工作的父親關係複雜,他父親又鎮日公務繁忙,約個時間見面都難如登天。達米安死拖活拖,心不甘情不願,終於約到時間,他雖沒解決問題,眾人卻表錯情,以為他關說成功,誰知道他不好意思說破,只好將錯就錯,沒想到這件事卻會破壞他和新認識的年輕女人歐荷( Aurore )之間的關係......

【五年之約】(The Five Year Engagement)

圖片
七月在去程和回程的飛機上各看了三部片;其實片單裡好幾部都想看,如果時間足夠,我一定會看更多,可惜人不是鐵打的,再怎麼樣也都要睡個覺。【五年之約】就是漏看的片子之一,因為開頭的求婚段落感覺挺肉麻,就喊卡換片繼續。 回法國發現這部片正要上映而且評價似乎還不錯,就找來看看。它比我想像的有趣多了。愛蜜麗‧布朗(Emily Blunt)演一個準備和未婚夫湯姆結婚的女孩薇兒麗(Violet),但當她申請到密西根大學的心理系課程後,原本在舊金山擔任大廚的湯姆為了和心愛的人廝守,不惜為愛走天涯,但到了密西根之後,他的才能無法充分發揮,大材小用的結果讓他適應不良,薇兒麗看他這樣也不開心。原本籌備中的婚事,最後因為兩人事業發展腳步的不同,漸漸從「何時舉行」,變成「要不要舉行」,兩人也分道揚鑣。

【八月三十一日,我在奧斯陸】(Oslo, 31 August)

圖片
  【 八月三十一日,我在奧斯陸 】的故事改編自路易馬盧 1963 年經典名作【鬼火】( Le Feu Follet )和皮耶 - 迪厄 ‧ 拉荷歇爾( Pierre Drieu La Rochelle ) 1931 年的同名小說,描述主角 安德斯從勒戒所出來後度過的一天。 電影以一系列剪接的畫面開場,旁白是各種不知名的人們回憶的片段。當安德斯第一次出現時,觀眾看到他抱了一顆大石頭走入水中,意圖尋死,但最後並未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