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奧里亞娜‧法拉其】(Oriana Fallaci)

奧里亞娜法拉奇是義大利傳奇人物,1929年出生於佛羅倫斯,年輕時在二戰末期投入反法西斯戰鬥。1946年開始在《義大利中部晨報》(Il mattino dell'Italia centrale)擔任駐外記者,1967年任《歐洲人》(L'Europeo)周刊戰地記者,採訪過越戰、印巴戰爭、中東戰爭和南非動亂。她兩度獲聖文森特新聞獎(St. Vincent Prize1967, 1971),以及班卡瑞拉暢銷書作者獎(Premio Bancarella1970)等等。

法拉奇曾經在墨西哥採訪學運時三度中槍,出生入死的實地經驗,讓法拉奇的新聞寫作個人主觀濃厚,和向來強調客觀的報導風格大異奇趣。她曾經訪問過北越國防部長武元甲,美國國務卿季辛吉(Henry Kissinger)、越南總統阮文紹、柬埔寨國王施亞努(Norodom Sihanouk)、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(Golda Meir)、巴解領袖阿拉法特(Yasser Arafat)、約旦國王胡笙、印度總理甘地夫人、義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(Giulio Andreotti)、西德總理布朗德(Willy Brandt)、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雅曼尼(Ahmed Z. Yamani)、塞浦路斯總統馬卡里斯大主教(Makarios III)和推動改革開放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。

法拉奇從小在思想左派的家庭中長大,戰地經歷讓她向來反戰,大半生都以為人民喉舌的代表自居,但911事件發生時,她正好客居紐約,親眼目睹21世紀初的大事,激化她原本就主觀的那支筆,轉變為仇視伊斯蘭。她的兩本暢銷書《憤怒與自尊》(The Rage and the Pride)和《理性的力量》(The Force of Reason)站在基督教文明的立場,公開和回教文明對立,在法國和世界各地都引起很大的爭議。

馬可杜柯(Marco Turco)的電影在法拉奇的重大新聞任務之外,描寫了她幾段愛情與流產的人生經歷。就比重上看來,整部影片傾向於將法拉奇私生活浪漫化。從她一生不凡的經歷看來,新聞採訪的部份嫌弱了些,但影片確實凸顯出法拉奇不畏生死的勇氣,而她在愛情的道路上也是一樣無拘無束,愛恨分明。電影採用倒敘方式,藉著大學生到法拉奇家中幫忙的機會,讓法拉奇回憶往事。飾演法拉奇的維多利亞普契尼將這角色詮釋的個性鮮明,但不讓人隨便親近。奇妙的是,到了片尾,雖然看片當時不知道法拉奇後來如何,但是那種強烈的訣別氣氛,當下令人特別感傷。對於完全不知誰是法拉奇為何人的現代觀眾,這部片可以是個容易入手的入門磚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