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在彼處】(Wish I Was Here)

十年前,札克布瑞夫在自編自導自演的【情歸紐澤西】(Garden State)裡,和娜塔莉波曼演出對手戲。罹患精神疾病的大蒙遇見同病相憐的珊,兩人相濡以沫的感情,觸動了不少觀眾內心

十年後,在同樣由札克布瑞夫自編自導自演的【心在彼處】裡,布瑞夫多了幾根皺紋,人生關卡有別,不變的是他燦爛的微笑。艾登(札克布瑞夫)的父親是癌末病人,自從太太去世後,和二兒子的關係便日益惡化,不相往來。他拿健康下賭注,自願嘗試實驗性療法。龐大的醫療費讓他無力繼續供應孫兒女上猶太學校的學費。艾登一向獲得妻子莎拉(凱特哈德遜)支持,由她獨自挑起家計,讓他可以在好萊塢追求演員夢。但面臨家中巨變,遭到同事言詞性騷擾的妻子也表明她累了,希望艾登能夠共同分擔子女教育的責任。艾登如何面對家庭危機,並讓關係惡劣的父親與沈醉動漫的弟弟,在這關鍵時刻重修舊好?如何在35歲的年紀,真正名符其實的三十而立?
 艾登的故事並不獨特,但由這幾位演員詮釋,仍然有其吸引人之處。Judd Aptow有部片叫【40惑不惑】,【心在彼處】有點像40惑不惑】的前傳,只是年齡的威脅沒像四十大關來得那麼嚇人。很巧的是,兩部片都跟猶太人有點關係。

艾登與太太的關係特別令我有感觸。有時候我們常以為,最愛的人支持我們是理所當然,也會一直持續下去,連帶忽視他(她)是否真的樂在這樣的角色?我們忘了感謝對方,也忘了關心對方是否開心。重點是,如果對方不開心,那麼這支持就成了犧牲,而沒有人能夠在平等的伴侶關係中長期犧牲的。再來就是他照顧父親,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與他的親密時刻。父親在臨終前和兒子們道別的那段,就是平時的我,看了也會難過,但是當自己親自經歷過,往後再看戲劇演出時,我的感受就是不同。當我的生命檔案裡多了這份資料,下次碰到類似情節就會格外靈敏,這恐怕是無法避免的吧!

【心在彼處】不是一部格外令人難忘的作品,但是看了不會讓人後悔;那是一段生命省思的真相時刻。


留言